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,人生需要美,需要美的生活,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审美。美能陶冶的情操,提升人的品格,对情感,感性等生命的非理性存在规范和引导,使其合乎理性地要求。
爱美是人的天性,美丽的东西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。美能陶冶的情操,净化人的心灵,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,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、艺术的果实。
古代中国从《周易》开始就表达了富于美学意蕴的人“生”观念。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曾说: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,但是美盲却很多,美盲比文盲更可怕,
一百多年前,北大校长蔡元培曾提出“以美育代宗教”,曾几何时,国人对此倡议嗤之以鼻,在美盲的路上策马奔腾。
“你居住的样子
装点着你的灵魂”
家是最能体现主人审美情趣的地方,是极端个人化的空间,在这里,人们不用考虑各种利弊得失,家,是人最本真、最舒适的存在。
走进国人的家,欧式的简约、中式的古典、法式的浪漫齐聚一堂,带着如同“大杂烩”般的风格,令人难以想象中国生活美学曾经的精致优雅。
审美和生活息息相关。美学最大的用处,正是在于它的无用。听古典音乐没有好处,欣赏家具的美好也没有任何用处,而这“无用“之用,才正是生活精彩的地方。
生活的审美就是人生的艺术。那么,国人家的“血肉“-中国家具呢?
我们见识过唐代家具的雍容华贵,推崇宋代家具的素雅端庄,迷恋明代家具的精致简约;喜爱清代家具的繁华高贵……如今,这些古典家具也被我们摆上了高高的祭坛,作为炫耀的资本。
然而,当这些见证过传统生活文化艺术的家具,被从生活中剥离,仅作为增值的收藏品时,它的美已经渐渐走向枯萎。
纵观以中国传统家具布置的居所,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多是“外国人”的杰作。安思远、艾克、菲利普、柯惕思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家具收藏家,让中国家具重新回归生活,可以说,他们比许多中国人更懂中国生活的文化。
01 “明代之王”安思远的艺术“家”
“明代之王”安思远对于中式古典家具的陈设,早已脱离中国古典审美的束缚,按照自己的品味、阅历和秩序去重新营造,融入生活起居之中,是他独有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体现,使我们看到的是寓所主人带着对物的热爱和理解,把艺术品融入到生活状态之中,用艺术品装点生活,使生活变成了艺术本身。
02 法国人罗汉的艺术空间
法国人“罗汉”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中国,他甚至称自己是半个中国人,习惯用中国式的哲学观和诗意的精神,研究和体察他喜欢的事物。他喜欢收藏太湖石,其人也颇有些“瘦漏皱透”的风骨。 他偏爱华美高贵的中国漆家具,髹漆屏风和大柜是收藏主项;他亦喜爱自然随形的根结家具,根结椅和根结几,在他的空间中被用得如影如神;太湖石和中国园林也是他不能割舍的中国情怀……
03 美国人柯惕思的“善居”
美国人柯惕思曾旅居上海,并开了一家中国古典家具店——“善居”。柯惕思眼中的家具就像人一样,也是有个性的:“家具和人是一样的,出生的时候,是质朴的,然后慢慢长大,在生活中吸收了复杂的影响,本质变了。”
04 英国藏家莫士辉的“水松石山房”
英国藏家莫士辉的工作室,有一个很“中国”名字:“水松石山房”。屋内既有西方的壁炉和布艺沙发,也有东方古典的屏风和灯台;室内的平头案和造型各异的雅石,遗世而独立的座落在世界的尽头;工作室里的明式家具和雅石陈设, 都是主人穿梭于古今的见证。
王世襄先生在《明式家具珍赏》中说:研究古代家具和人的关系,看它们在往日生活中如何被陈置使用,是一个重要而有趣味的课题。可见家具器物的审美,不仅仅在于“审视”,更在于“用”,与我们鲁作博物馆倡导的“使用也是一种传承“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人活于世,无非是寻求更好更美的生活。找回遗失的中国之美,寻回中国生活美学里那一点分寸感。
以上内容取材于网络,如有异议,请联系我们。
鲁作博物馆外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