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器物名称】秋猎图
【材质类别】设色绢画
【制作年代】清代
【器物现状】现藏鲁作家俱博物馆
【器型规格】长6.48米 宽3.245米
此围猎题材且篇幅巨大的画作均为宫廷画师绘制,常为组图,此画作仅为组图中其中一幅。
此画卷幅较大,场面恢宏,画面上绘有百余位皇族、武士围场狩猎的场景,场面层次感较强,外为崇山峻岭,内为一相对开阔的平地。骑兵与步兵围成包围圈,圈内马嘶兽鸣,兔走鹿奔,十余位贵族打扮的猎手或射箭或挥戈,正在猎杀穷途末路的野兽,此幅绘画是目前已知国内私人收藏中尺寸最大的设色秋狝绢画。
木兰秋狝中的“木兰”是满语,原本是捕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,用嘴吹吸可发出“呦呦”鹿鸣之声,引诱鹿来,汉译为“哨鹿”,也就是捕鹿。秋狝一词,继承自先秦时代,是帝王因时令而出猎的春蒐、夏苗、秋狝、冬狩之一。秋天打猎称“狝”。
木兰秋狝绝非为了狩猎娱乐,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,乾隆帝在准备他的第一次木兰秋狝时,便宣称其目的主要有三:一是遵循祖制,二是习武练兵,三是怀柔蒙古。
木兰秋狝是清帝在北京以北四百余公里的皇家猎场中,举行的大规模兼具围捕狩猎、演练骑射、彰显武力的大典,是皇帝检验国家最精锐部队战力、锻炼兵勇、保持满族崇武本色的艰苦操练,同时,皇帝借每次秋狝之机,查看北方边境局势,以满蒙两族共同的语言——骑射,来笼络蒙古上层的感情,上下联谊、恩威并济,使蒙古王公感服帝国的军事力量,不至心生异端。木兰秋狝就是一座无形的坚固“长城”,维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,这对于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。
清帝木兰秋狝的数据
据统计,历史上康熙皇帝至木兰地方四十一次,举行秋狝大典三十八次,累计进出一千零七十九天。期间猎获虎一百三十五只,豹二十五只,熊二十只,猞猁孙十只,麋鹿十四只,野猪一百三十二头,狼九十六只,鹿无数。
雍正皇帝在位时未至木兰行围,其于皇子时随驾木兰秋狝十八次。
乾隆皇帝至木兰地方四十次,举行秋狝大典三十九次,行围五百九十二场,进出七百二十八天,期间猎获虎五十八只,豹三只,熊十只,鹿无数。
嘉庆皇帝六岁时即随乾隆皇帝至木兰围场,即位后举行秋狝大典十一次,行围一百三十六场,进出一百六十三天。
道光皇帝在位时木兰礼废。